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what's the definition of wisdom?

請同學就何謂智慧提出看法

34 則留言:

邱朋賢 提到...

◎ 智慧常被視為生命發展的最高境界,因為他意謂個體能在適當的時機正確地判斷人生中的重要課題〈陳明蕾,2004〉
◎ 一個人有無智慧,端看如何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情況、各種考驗和各種需求,而並非智商高低、學歷文憑和有無聲譽所能決定的〈羅吉台、席行蕙譯,2001〉
◎智慧是一種後設認知的能力
sternberg〈1990〉
縱上所述,個人認為智慧是一種認知與反思的能力。透過與環境、生活、個體等的互動,所衍生的行為與思考模式,經由反思獲得更深的理解,適應並妥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及任務。

小太陽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小太陽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小太陽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
學號:20978D010
姓名:黃子舜

Wisdom名詞解釋

在牛津英文字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指出智慧(wisdom)是能夠正確地判斷人生課題與實務的能力,而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界定智慧為具有良好的判斷能力、能夠辦別真偽、對錯以及是否合適(引自朱倩儀,2003)。另外,柯林斯英語字典(Collins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定義智慧:「一種思考與應用智識、經臉、理解、常識與洞悉的能力或結果」和「累積的知識、博學或啟蒙」(引自Jarvis, 2001)。

Sternberg(1990)指出智慧是一個後設認知型態,知其人所不知,能從已知的事實現象中探求真理。Arlin(1990)認為智慧是一種發現問題的藝術,是反思與判斷的基本認知過程。Kekes相信智慧是行動的指引,而且智慧是在行動與決策判斷中練習培養而來的,而Meacham主張智慧的本質要素是維持對知識保持好奇、存疑的態度,而且努力去追求事物更深層的意義(引自Yang, 2000)。

智慧常被視為生命發展的最高境界,因為他意味各體能在適當的時機正確地判斷人生中的重要課題(陳明蕾,2004)。一個人有無智慧,端看其如何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狀況、各種考驗和各種需求,而並非智商高低、學歷文憑和有無聲譽所能決定的(羅吉台、席行蕙譯,2001)。智慧的定義依研究學者不同的觀點取向,而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學者是以知識的角度著眼,例如Baltes與Smith 將智慧視為對人生根本問題的專家系統知識,包含如何規劃生活或是回顧檢視生活(Birren & Fisher, 1990)。另有學者是自認知能力的觀點出發,例如Sternberg (1990)視智慧為一種後設認知的能力。

Baltes和Smith(1990)認為智慧是一種專家系統知識,包括如何規劃生活或是檢視生命,並且具有適當良好的判斷力能夠處理生命中不確定但重要的課題,因此需要豐富的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實性知識、與生命問題有關的程序性知識、生命全期情境論、相對主義與不確定性等知識,智慧是人類發展的一個理想的終點站,透過高度發展的專家知識系統而表現出來。

Orwoll和Perlmutter(1990)表示智慧是一種多方面的平衡或是情感認知、親密關係與社會關懷的綜合體,人格的高層次發展與認知技巧是智慧的要素。Birren與Fisher(1990)認為智慧是整合人類能力中的情意、意動與認知的層面以回應生活中的任務與問題,智慧似乎會隨著經臉的增加而增長,但不必然是隨著年齡而增加。

職是之故,從上述的定義中,學者對智慧的定義因從不同角度的觀點切入,而產生不同的定義,可以發現學者們肯定智慧是一種認知與反思的能力。研究者綜合學者的界定,提出對於智慧的定義,認為智慧除了擁有基本的認知能力之外,尚須透過個體對事物的知覺、反思等歷程,獲得更深層的理解,以因應個體對周遭人事物能有所調適。

參考文獻
朱倩儀(2003)。智慧的研究取向及其對高齡者智慧發展的敔示。成人教育雙月刊,73,20-32。
陳明蕾(2004)。智慧的發展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133 -156。 台北:五南。
羅吉台、席行蕙(譯)( 2001)。Thomas Armstrong著。多元智慧豐富人生。台北:遠流。
Arlin, P. K. (1990). Wisdom: the art of problem finding. In R. J. Sternberg(Ed.), wisdom: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230-24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ltes, P. B., & Smith, J. (1990). Toward a psychology of wisdom and its ontogenesis. In R. J. Sternberg (Ed.), Wisdom .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87-12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irren, J. E., & Fisher, L. M. (1990). The element of wisdom: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In R. J. Sternberg (Ed.), Wisdom: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317-33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rvis, P. (2001). Learning in Laterlife. London: Kogan Page.
Orwoll, L., & Perlmutter, M. (1990). The study of wise persons: integrating a personality perspective. In R. J. Stenberg (Ed.), Wisdom: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160-17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0). Wisdom and its relations to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Wisdom: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142-15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ng, S. Y. (2000). Conceptions of Windom among Taiwanese Chinese . Unpu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cat00216 提到...

20978D022楊加華
何謂智慧?搜尋相關文獻,並至少列出三個定義,註明出處,請分別說明你對這三個定義的看法。
(一)智慧
綜合各學者所提的論點:「智慧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實用
知識,在面對困境衝突時的抉擇,平衡個體內、人際間、個體外的利益,以達到公益為目標,這歷程的反思及整合自己的價值體系(情感),進而選擇最佳的策略的能力」。在選擇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時,需考慮1、策略:解決方法的廣度與可行性;2、圓融:可平衡多方利益;3、遠見:能見微知著,真知卓見,並同時
考慮短期及長遠的目標;4、反思:對提出的解決方法進行優缺點的評估改進;5、貢獻:能達到公共利益的目標。


沈坤鴻 (2007)。教師智慧表現量表之研發及相關研究的探討。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智慧
1、Baltes和Smith(1987, 1990)提出的智慧概念:
基本實務生活的專門知識,如生活規劃與生活回顧。它需包含有關生活事件的事實性知識、生活問題的程序性知識,了解不同的生活情境脈絡、價值、及應優先考慮哪一件事的知識,且具有對生活中不可預測事件的知識。

2、Sternberg(1998)提出不同於一般傳統智力的智慧概念
(1)它會隨著經驗而增加,但不必然會隨年齡而增長。
(2)「整合的觀點」、「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對於週遭事物能做出最適切的反
應」、「平衡的觀點」、「所做決策能達到公益的目標」。

3、Ardelt(2003)提出的智慧概念
智慧應是整合我們本身的想法後所展現的行為,所做出的行為或是決策須考慮到包括自己與他人間的利益,達到公益之決策結果。
綜合上述,智慧是指基本實務生活的專門知識,在面臨兩難衝突時,所選擇的決策是最能同時考量多方利益,非僅顧及到少數人的利益,而是能達到公益的目標;智慧的能力表現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增加。

黃敏華(2005)。國中小學生智慧評量之研發及相關研究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加華的看法:
綜上四種對智慧的定義,我最欣賞Sternberg(1998)提出不同於一般傳統智力的智慧概念。智慧會伴隨個人經驗累積,但不必然會隨年齡而增長。有些人若停止對知識的追求、對生活的探索,自我沒有成長,勢必在觀念上產生停滯而無法跟隨時代腳步前進,要求這些人創新便成天方夜譚。
而「整合的觀點」、「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對於週遭事物能做出最適切的反應」、「平衡的觀點」、「所做決策能達到公益的目標」。這五種特質都是從事行政工作者必須努力的目標和理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失敗,亦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更是成功的基石。
另外這四個定義中有三個都提到要能達到公益的目標,既要符合眾人的利益,又不失自己的利益,智慧須以眾人的福祉為前提,我認為涵蓋範圍太廣,不需要如此費事,只要是對的事,做就對了!邊做邊溝通,讓實際行動說明一切,勝過千言萬語滿腹躊躇,這就是個人簡單想法。

Unknown 提到...

學行班 學號:20978D018 姓名:陳瑞仁

智慧(wisdom)的定義與相關文獻
1.定義:
Main Entry: wis•dom
(1)a: accumulated philosophic or scientific learning : KNOWLEDGE b: ability to discern inner qualities and relationships : INSIGHT c: good sense : JUDGMENT d: generally accepted belief (challenges what has become accepted wisdom among many historians — Robert Darnton)
(2): a wise attitude, belief, or course of action
(3): the teachings of the ancient wise men

wisdom. (2008). In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September 19, 2008,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wisdom
我的看法:
這個定義的看法強調正確判斷的力量建立在知識、經驗等認知與技能層面,我覺得好的一面是智慧真的是集結於各種不同的層面的知識,不是單一方面的專精就能達到的層次,同時也需經驗的累積,從人生不斷歷練的過程中,累積所需的內在與外顯的能量,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應是指此。同時對事情也有更深更廣的的見解,處理的方法、手段會有所不同,進而集之大成,遂成智慧。不過,我覺得似乎缺少情意的部分,智慧或許不只是硬梆梆的知識、經驗等,應該包含人性的一面,這樣一來才能在生活中對所面對的任務做出最適當的反應。

2.定義:
智慧是思想(thought)的統整,是統整性自我的表現,是道德精神層面勝於機智反映及個人成就,是一種對宇宙真理的追求,以謙秉的態度,表現於日常生活情境中。

魏美惠(民85)。智力新探。臺北市:心裡出版社

我的看法:
知識是無窮盡的,追求知識,從心出發,心之所往,思想之所在。理解生命、真理和處理個人之事,看似二分,實則不然。個人將所學依據良善的道德與責任感,發揮至極致,做出有益於自己與大眾的事,在自我利益與其他益之間平衡。在實施過程中,知識有可能出錯,這時需靠智慧即為思想來保持平衡,不致偏頗,有知行合一的韻味存在。但思想的層面太過廣泛,沒有範圍,不強調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如遇到瓶頸,或許無法跳脫自我或外界的束縛,所以認知和技巧猶不可缺。

3.定義:
Wisdom is having gained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discretion,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along with a capacity to apply these qualities well. It is the judicious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some extent the terms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have similar and overlapping meanings. The status of wisdom or prudence as a virtue is recognized in cultur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sources.
Wisdom.. From Wikipedia. Retrieved September 19, 2008,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sdom
我的看法:
這個定義包含多層面,同時也不只是強調獲得而已,需要表現出來,也不只是表現出來而已,是要有能力將所納入的特質表現的良好。也從哲學、文化和宗教的角度來看,涵蓋的多方面,比較廣泛。智慧是內在隱藏蘊含的知識和外在的實際行動共同融合,所展現出來的。從哲學、文化和宗教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智慧或許是人類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一把鑰匙吧。

4.定義:
智慧指的是區辨善惡的能力,超越苦難及對人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Levitt,H.M.(1999).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An anaiysis of Tibetan Buddhist exprience.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39(2),86-105
我的看法:
這是一個偏重情意方面的定義,人的相處模式是一門藝術,因為人的性格何其多,在芸芸眾生之中,要如何衷心平等對待且不讓人詬病,表現至極致,確實是智慧的外顯。超越世間加諸在身體上的試煉,獲得心靈的滿足,接受世人難以承受之苦,不願遭遇之難,進而昇華、跳脫,是智慧的內隱力量所致。並且擁有分辨善惡的能力,方不致誤入歧途。但是我覺得太過於偏重情感,忽視了知識、經驗、傳承等認知的層面,這方面仍是不可或缺的,我想不論是任何能力與工具或是對待眾生的方式與態度,皆須有認知層面的融合,互相配合,方可至理想的情境。

5.定義:
智慧就是在求知及存疑二者之間取得平衡,不但要能增益個人所持的知識,更應對知識產生疑問並能知覺還有許多的未知。
Meach,J.A.(1990).The loss of wisdom.In R.J.Stemberg(ED).Wisdom:Its nature,origins,and development(pp.181-211).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我的看法:
這和古人說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然後知不足的意義相似。讓人感受到這真是有智慧的話語。我覺得這個定義讓我認知到要有知識是容易錯的,並不全然可靠,要懷疑它,藉此杜絕自身的傲氣,避免陷入過度的自信中,或許也有謙虛的成分在,偏重在認知的意境。但是智慧僅侷限於此嗎,如以認知層次而言,我想智慧還需考量到良好的判斷力、內化程度、慎思與理解力等,這樣或許會完善一些。如果再納入其他的方面,如態度、解決疑問的技巧與目的等會更完備。

鄭家興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一甲
學號:20978D028
姓名:鄭家興
智慧的定義
一、
My trusty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efines wisdom as “being wise,
soundness of judgment,” and also defines the word wise as “having [an
individual possessing] knowle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th Edition 1994)
中譯:
牛津英文字典定義智慧為有智慧的(博學的)、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定義智慧這個字是個人擁有的知識。
心得感想:
的確,每個人的擁有的智慧是個別的,獨具的,但也要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合乎善良的人性。

二、
“The German-langua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terms (Wörterbuch der Philosophischen Begriffe) maintains: ‘Wisdom (Weisheit) is a measur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enabling us to govern our lives in the best possible, rational way. I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appropriate ways of serving the highest goals of life and the spirit”.
中譯:
德國語言哲學字典指出:智慧是一個理論與實際知識的評量,它能使我們合理地決定盡所能來過更好的生活。他提供這個內涵在合適的方法中,那就是為更高的精神層面生活目標而努力。
心得感想:
哇!這一段實在不好翻譯,雖然可以瞭解他所指出的意涵,但字面的中譯可能限於我的功力,實在無法很明確的表達出來,或許我的哲學要再重新讀一次吧!。
的確,智慧是一種從理論上來談也好,或從生活實際運用來說也好,他都可變為一種工具,一種評量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對或做好的工具,換言之,他也是提供我們每次進步的原動力與修正的空間,因為有足夠的智慧,才能在每一次完成的工作裡,找出下次改善的空間,這也貼近精緻教育的精神,好還要更好,但不流於物質上,同時也要兼顧精神層面。

三、
Dean Keith Simonton (1994. Creativity and Wisdom in Aging, in Abraham Monk, ed. Columbia Retiremenent Handboo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 302)
defines wisdom as “a broad perspective on life, discerning a larger view of life’s meaning than permitted by hand-to-mouth subsistence. Presumably such wisdom allows individuals to reach an equilibrium with themselves, others, and the world that smooths over the vicissitudes of mundane existence.”
中譯:
迪恩˙凱斯˙西蒙頓定義智慧為生活上廣泛的看法觀點,瞭解生活的意義比容許自己每日餬口過日子來的重要。想必這般的智慧允許個人與他人及其他事物達到一種平衡,而且世俗的變遷將會很順利的來運作。
心得感想:
這一段也是非常意義深遠的點出『平衡』這個字。因為人類的智慧,所以世界上各個民族才能和平共存,同時讓所有世事能順利運作,的確,將智慧定義成生活上廣泛的看法,是蠻讓所有人能接受且易懂的定義。

宥然 提到...

教政所學行班碩一 陳宥然 20978D004

一、『智慧』的定義

※ 真正的智慧,是用來創造的。它透過層層迷霧,能敏銳地洞悉事務的本質。它能將別人搞的很繁瑣的問題簡單化,能舉重若輕,輕描淡寫地把一些惱人問題搞定。它能化腐朽為神奇,具有畫龍點睛、點石成金的神奇功效。(奧林格,2004,頁5)

※ 深度智慧是一種強有力的專業能力,奠基於親身體驗,並在個人信念和社會力量的影響下,提供從內隱知識得出的洞見。深度智慧與我們理解的智慧極為相似,其基礎是比現象知識更深層的專業技能,有能力理解複雜且相互影響的關係,並且從系統觀點迅速做出專業決定,必要時,這種能力也能專注於系統的組成部分,以了解細節。深度智慧無法只靠正規教育獲得。但是,經由用心培育,個人可以養成這種能力,進而基於奉獻而移轉出來,或在他人身上再現。(邱如美,2006,頁17)

※ 智慧與洞察力是經驗的果實,絕非閒散或悠哉的產物。(謝凱蒂、李欣容,2000,頁1)

※ 智慧不僅凌駕於愚蠢的行為與尋常的見解,亦能讓人在面對世間普遍的謬論時,不至於盲從。(謝凱蒂、李欣容,2000,頁6)

※ 所謂智慧,就是用最好的方法以求達到最好的結果。(謝凱蒂、李欣容,2000,頁71)

※ 實用的智慧只能在經驗的學校內習得。箴言與指引固然有其作用,但若缺乏真實生活的磨鍊,也不過只是理論而已。(謝凱蒂、李欣容,2000,頁122)

※ 所謂智慧,是指知識運用得當。知識並不代表智慧;許多人知識淵博,卻因而更顯愚蠢。世上最愚蠢的,莫過於有知識的愚人,相反的,知道如何運用知識的人,才真正擁有智慧。(謝凱蒂、李欣容,2000,頁130)

二、心得感想

由上所述及個人理解與認知,智慧乃經驗的累積、思慮的成熟完備、想法的創新突破等所共同架構而成。有智慧者能在面對各種艱難處境時,因時因地制宜,而以不同的創見、配合主客觀環境做出最有利於現狀之決定與作為,且正因已做好縝密的思慮過程,其手法應是圓融且堅定的,不為外在紛沓之意見所左右。
若將知識、技能比喻為工具,則智慧便是通曉如何善加運用以使其發揮最大功效的方法,惟有思考靈活,通徹達變方為具備智慧之表現。

三、參考文獻

1.邱如美(譯)(2006)。深度智慧。台北:天下雜誌。(Leonard & Swap)

2.奧林格(2004)。老鳥的智慧:世事無絕對。台北:達觀。

3.謝凱蒂、李欣容(譯)(2000)。智慧。台北:天下遠見。(Adams et al.)

育綾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ih-Wei, Li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ih-Wei, Lin 提到...

20978D016 林智偉
一、「智慧」(Wisdom)的定義:
(一)
智慧是個體生命活力的象徵,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識、經驗習得的基礎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實踐等多個層面上發生,在教育過程和人生歷練中形成的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一種綜合能力系統。

(二)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1.The ability to discern or judge what is true, right, or lasting; insight.
2.Common sense; good judgment: "It is a characteristic of wisdom not to do desperate things" (Henry David Thoreau).
3.The sum of learning through the ages; knowledge: "In those homely sayings was couched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generations" (Maya Angelou).

(三)
Wisdom is having gained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discretion,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along with a capacity to apply these qualities well. It is the judicious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some extent the terms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have similar and overlapping meanings. The status of wisdom or prudence as a virtue is recognized in cultur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sources.

二、感想心得:
「智慧」是指個人在獲得更多經驗、知識及創造力後,應用增長的經驗、知識與創造力並透過更加縝密的思考,讓事物的處理過程、處理結果更符合期待。

三、參考文獻:
1. 高軍,季春陽,杜華(2008年2月)。 淺談教師教育智慧。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
2.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4th ed.) (2006),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3. Wisdom –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sdom)

信良 提到...

教政所學行班碩一 陳信良 20978D027

1.智慧是一種正確判斷的力量,是建基於知識、經驗、瞭解等能力。
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1997, p.1533)。

2.智慧是內隱知識的應用,為達到公益(common good)的價值目標(Wisdom is defined as the applic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as mediatedby values toward the goal of achieving a common good through a balance among multiple.)Sternberg(2000,p.637)。

3.Csikszentmihalyi 和 Rathunde(1990)認為智慧是一種以整體和系統的方法來理解事情的最終結果,並可以做為最佳指導原則的一種知識。

4. Joseph Wakeling與Per Bak對於智慧的定義是智慧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必須考慮為物理現象。對智慧進行定義時,不能忽略生物體的環境,甚至生物體自身都需列入考慮。一個生物體的智慧僅僅與其如何解決環境加諸於其上問題的能力有關。這種理論違反了傳統觀念,舊的想法認為心智與身體相離,或著認為吾人可以製造一部像人類一般思想的電腦,而無須擁有相似的實體環境或軀體。(物理學家對智慧的定義‧HCC‧2001/11/05)。

5.「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商業週刊第 985 期 2006-10-09)。

6.潘尼卡(Raimon Panikkar1918-)先生指出:“智慧說,我並不與精明同一。智慧要求有洞見、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經歷它又超越它們並且抵達實在的另一不同層次,另一深度。”(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第3頁)

綜觀以上這些對於智慧的解釋,我想每個人對於智慧的理解可能都有所不同。可見智慧的博大精深就在於不能用幾個字完全概況它。個人認為智慧(wisdom )─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智慧)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我們的一生卻掌握在它的手中。聰明才智高的人治人,聰明才智低的人受制於人。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實踐和體會, 我們今天無時無處不在受到信息的包圍和信息的轟炸,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真理,彷彿離於了這些信息,就不能生存下去了。 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只能說明你知識的豐富,並不等於你掌握了智慧。 有的人,知識豐富,智慧不足,難有大用;有的人,知識不多,但卻無所不能,成為奇才。

Unknown 提到...

教政所學行班碩一
20978D005 蘇容示
作業一:何謂「智慧」(wisdom)? 捜尋相關文獻,至少列出三項定義,並分別說明對此三定義的看法。

壹、
一、定義:
美國心理學家Erikson(1982)指出智慧是個體從心靈中的「我」走出來,邁向更寬廣、更博愛的一種生活態度。
二、個人看法:
人生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與挑戰,欲積極樂觀的面對抑或消極悲觀的處理乃存乎一心,其結果自然也大不相同。凡事如能跳脫自我的框架,以更寬大博愛的視野思考,必能在生活上有更深層的體認。

貳、
一、定義:
心理學家Jung(1953)認為智慧是一種自我超越的過程,是個體能不顧到一己之私,而以團體的利益為考量,亦即一種自我意識的昇華。因此,智慧是一種精神生活的提昇,智慧的展現並不是追求個人的表現或自己的享受,而是以全人類共同的福祉為考量,它所要表現的是一種無私的生活態度。
二、個人看法:
Jung對智慧的看法與Erikson類似,皆認為智慧表現在無私博愛的生活態度上。一位有智慧的人,需能時時反省自己,督促自己成長也同時照亮別人,因此智慧的本質亦包含於道德的範疇中。

叁、
一、定義:
根據學者Holiday&Chandler(1986)的說法,早在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家即相信智慧的能源取決於對事物的認知和懷疑。他們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最能表現出智慧特質的兩大因素為:
(一)傑出的理解力
包括對事物的洞察力、對人的了解及體諒、並能從經驗中增加自己的知識及見聞,有出眾的理解力。
(二)判斷力及溝通技巧
指一個人行事能深思熟慮,看到事情的多面及可能性,能聽取別人的意見,揣測事情未來發展的動向及可能產生的後果,同時思考具有前瞻性。
二、個人看法:
老子說「大智若愚」,中西文化雖不相同,但講求謙虛的智慧觀卻是不謀而合,一個人知道得越多就越謙卑,因為他明瞭自己的不足。一個智者將時時保持對事物的探索及適度的懷疑,不會自我設限,持續追求成長。

肆、
一、定義:
學者Sternberg(1992)指出智慧是下列幾種能力的表現:
(一)推理能力(Reasoning ability)
一個有智慧的人具備好的推理能力,能明是非、辨真偽,也能學以致用,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睿智(Sagacity)
智慧的本質並不在於獨善其身,而是懂得關懷別人,它是一種對自我的充分了解及對周遭人的付出,它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的勇氣。
(三)從經驗中學習(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智慧可以從別人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增長,尤其是從矛盾、挫折及錯誤中成長。
(四)判斷力(Judgment)
一位充滿智慧的人可以從多種角度去分析、判斷事情,且能思考前因後果。具有遠見而不注重眼前的利益。
(五)洞察力(Insight)
智慧是一種穎悟、洞察周遭人事的一種能力。不只有敏銳的觀察力,且能洞察事實真相,領悟其中的道理。
二、個人看法:
年齡、經驗、教育背景等雖然不一定能增長個人的智慧,但一個有智慧的人卻一定不可缺少豐富的知識及見聞,同時,智慧不單是一種能力表現,更是一種待人接物及處世的原則。

參考文獻:
Erikson, E. H.(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Norton.
Holiday, S. G, & Chandler, M. J.(1986). Widsom:explorations in adult competence.
Basel, Switzerland:Karger.
Jung, C. G.(1953). psychology and alchemy. NY:Princeton Univ Press.
Sternberg, R. J.(1992). Wisdom: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NY:Co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暄涵 提到...

主題:何謂智慧
指導教授:曾錦達
學號:20978D029
姓名:方暄涵

壹、何謂智慧一
一、定義
亞里斯多德認為智慧為存在人靈魂中的理性部分,和哲學、求知慾、記憶等東西是一樣的非理性美德,如果此時美德對理性部分有助益時,美德值得頌揚,由此可知,智慧並非獨立可成,智慧是行動的問題,在能力之內做或不做;選擇或逃避,所以亞式認為智慧是屬於選擇和作為的一種狀態。
亞式的智慧概念有等級之分。在形上思索而得的智慧是最高級的,在實踐生活上所得的智慧次一等,但純理論性的形上智慧,因為並不求得外來的成效,故不如實踐性的智慧,總之,理論性的智慧及實踐性智慧是無法單獨存在,相輔相成的。
二、看法
亞里斯多德思慮兼顧全面性,將「智慧」細分為二大層級。亞式對於「智慧」的二層級概念,如同王陽明所區分的「知」即亞式的理論性學問;「行」則如同亞式的實踐性學問。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都不是智慧的展現,能「知行合一」方為最上乘的境界,也就是理論性學問和實踐性學問完美結合造成智慧的產生,由此可知亞式所謂智慧並非單指意識形態的想法,更進一步包含作為。指正本人原本單方面認為智慧純屬於面臨現實狀況加上個人生活經驗而做出因應的想法。
參考文獻
何珮瑩 ( 1988)。亞里斯多德的「智慧」概念及其回響。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貳、何謂智慧二
一、定義
智慧指睿智和澈悟為根累積的知識、經驗、了解而有的正確認識,也含有明辨是非,作適切的選擇等意義,隨年齡而增進的博學卓識,孔子言四十而不惑正是具有智慧的表示。
二、看法
本篇全文實則欲界定並區分智慧、智力、知識的定義及三者彼此因果關係,在這三者中作者將智慧視為最高等級,雜揉智力及知識吸取經驗後,再做出正確判斷。一開始對智慧的想法和此定義頗有些雷同之處,但是對於「睿智」及「澈悟」這二個詞彙不免感到有些困惑:其一莫非必要在「睿智」的條件下,吸取的知識方為智慧;其二以「澈悟」為根,不免令人想到佛陀之流的人物才能達成智慧的境地。然而古代人類蘊蓄了不少生活的智慧,他們豈非都經過這二根基方才參透生活中的智慧,是以對於這二詞的定義,仍存在若干質疑,不過若孔子真能在四十之後便沒有感到困惑的地方,那除了是大智慧的展現,更應該包含了一種對於世事的豁達胸襟!
參考文獻
宜人 (1968,11)。智慧‧智力‧知識。智慧,2,59。
参、何謂智慧三
一、定義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又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上古的聖君,以無為而治,不識不知,而民天真純樸。現今社會文明,人心越狡詐,所以天下機巧聰明的人太多了,就有偽詐犯法奸險之事發生。於此可見,智慧原是好名稱,但正反映大道的廢墜。通常崇尚智慧的時代,社會已是黑幕重重了。老子因此慨歎大道剖判以後的不良現象。
二、看法
在老子一書中對於智慧提出和前二者截然不同的看法,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智慧本身,認為過度強調智慧造成社會巧詐之事紛起,並期待聖上能秉棄智慧,無為而治,反倒使民眾因而受益。
在本文中著重智慧的誤用將引起社會的亂象,如果和第二定義相比,在此之「大偽」現象較偏向於第二定義中的智力為惡時。由此可知,中國文化悠悠,早在多年前老子便已懂得觀察,提出對於智慧濫用情況的警語。
參考文獻
張默生(2006)。讀懂老子的智慧。台北市:智慧大學。
肆、何謂智慧四
一、定義
智慧的組成是多元的,stemberg(1992)認為智慧(wisdom)所追求的是對某種現象的深入了解(deeper)。
二、看法
在這個定義中對於智慧的範圍有所限定,將智慧侷限於對於某種現象的深入理解,這個定義也解釋了智慧並非面面俱到不用對於宇宙萬物之事都有通盤的理解,使「智慧」顯得更為易得而親人,也可以解釋在第二定義中因「睿智」和「澈悟」所引起的疑惑:古人展現的生存智慧亦為智慧,因為這是古人對於生存這個現象深入理解而有的反應及創造。
參考文獻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資優教育季刊,80,16-21。
伍、何謂智慧五
一、定義
本研究對智慧的定義為在現實生活中所展現之一系列經由思考、行動,以及發揮正面影響的歷程(real-life process)。智慧展現的歷程中包含了統整、行動實踐、正面影響三個核心要素。智慧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展現時所發揮的功能與形式,包含了幫助他人或對大環境有所建樹以求共善,成就讓自己滿意的自我定位和生活狀態,決定人生的發展方向,解決工作上所遇到的難題與挑戰,以及在強大壓力下堅持做自己認為對而且該做的事。
二、看法
這個定義中將智慧視為一種歷程,這個歷程所提及的要素和第一個定義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在本定義中這三要素是必要而連慣性的,方為一個完整的歷程。而第一定義中的智慧區分為二層級,理論性智慧不一定具有實踐性智慧,亦即思考後不見得得付諸於實現。
參考文獻
楊世英(2007,6)。日常生活中智慧的形式與功能。中華心理學刊,49,185-204。

桂垣 提到...

班級:學行班碩一甲
學號:20978D017
姓名:林桂垣
找出三個智慧的定義

一、
瑞士的兩位物理學家對智慧提出新的定義,他們認為智慧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必須考慮為物理現象。
依照Joseph Wakeling與Per Bak的看法,對智慧進行定義時,不能忽略生物體的環境,甚至生物體自身都需列入考慮。一個生物體的智慧僅僅與其如何解決環境加諸於其上問題的能力有關。這種理論違反了傳統觀念,舊的想法認為心智與身體相離,或著認為吾人可以製造一部像人類一般思想的電腦,而無須擁有相似的實體環境或軀體。
*參考來源: AIP Physics News Update: What Is Intelligence?

◎我的看法:
其於每個人從事的工作不同,對於智慧的解讀也不盡相同,生物體對環境的互動能力漸漸有被重視的趨勢。

二、
現在「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
*參考來源:(商業周刊985期2006-10-09刊出)

◎我的看法:
大量閱讀可以幫助學習,這是不爭的事實,在許多書本中都有相關的報導,神經網絡越細密,反應越快,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

三、
1920年代,因為大家對智慧的定義沒有共識,爭論不休,於是14位專家在 開了三天會議之後,妵論出下面五個定義:(一)抽象的思考能力,(二)適應環境的能力,(三)適應生命中新情境的能力,(四)獲得知識的能力,(五)從既有的知識和從經驗中獲取教訓的能力。
後來,又發現這五個其實可以併為兩個,即:(一)從經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二)能夠適應環境的能力。
近年來,專家日益發現活的應用知識才是智慧的根本,所以再把定義改為一條:在新環境中適應新情境的應變能力,這一項就包括傳統上對平面知識的追求,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知識應用的要求。
*引用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1972619

◎我的看法:
智慧的定義眾說紛紜,當工作忙碌仍能儀態優雅;碰到棘手的事,仍能不亂頭緒;當面對壓力與挫折時,能泰然處之;當面對誹謗詆毀時能豪無慍色,逆境中堅持自己的路。喜不形於色,憂不攻於心,不隨外在環境起舞。這種生活的態度,就是智慧的人生。

◎總結:
所以我認為「智慧」是所有能力的總合。

Unknown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一甲
學號:20978D015
姓名:張夏玲
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
更有創造力。(商業週刊第 985 期 2006-10-09 出刊
)
1. 「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商業週刊第 985 期 2006-10-09)。
2. Sternberg(1990)指出智慧是一個後設認知型態,知其人所不知,能從已知的事實現象中探求真理。Arlin(1990)認為智慧是一種發現問題的藝術,是反思與判斷的基本認知過程。Kekes相信智慧是行動的指引,而且智慧是在行動與決策判斷中練習培養而來的,而Meacham主張智慧的本質要素是維持對知識保持好奇、存疑的態度,而且努力去追求事物更深層的意義(引自Yang, 2000)。
3. 什麼是智慧? 什麼是智慧? 《辭海》上解釋為“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在英文《韋氏大學詞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將智慧(tact)定義為“一種對言行的敏感,以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或者避免觸犯別人。”智慧常常和機智同義,是指一種全身心的、敏感的、審美的投入到做事中去而表現出的綜合能力。 《辭海》上解釋為“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在英文《韋氏大學詞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將智慧(tact)定義為“一種對言行的敏感,以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或者避免觸犯別人。”智慧常常和機智同義,是指一種全身心的、敏感的、審美的投入到做事中去而表現出的綜合能力。 智慧活動具有人際間性和規範性的特點,是活動者瞬間知道該怎麼做,並與他人相處的臨場能力和才藝。 智慧活動具有人際間性和規範性的特點,是活動者瞬間知道該怎麼做,並與他人相處的臨場能力和才藝。 正如馬克斯•范梅南所講的那樣“展現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複雜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當地行動的能力。”[3](165)可見,智慧是人在活動過程中,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一種綜合能力系統。 正如馬克斯•範梅南所講的那樣“展現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復雜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當地行動的能力。”[3](165)可見,智慧是人在活動過程中,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一種綜合能力系統。 智慧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智慧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雖然我們說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聰明,它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安身立命、直面人生、應對生活的一種最高境界的品質和狀態。 雖然我們說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聰明,它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安身立命、直面人生、應對生活的一種最高境界的品質和狀態。 但智慧還是與人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個體的智商、人生的閱歷、能力的水準、知識程度等密切相關,尤其是智慧與教育的品質關係特殊,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會影響一個人做事時表現的智慧水準。 但智慧還是與人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個體的智商、人生的閱歷、能力的水準、知識程度等密切相關,尤其是智慧與教育的質量關係特殊,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會影響一個人做事時表現的智慧水準。 “好的教育有利於人的智慧的發展,不良的教育條件有可能限制和壓抑人的智慧的發展,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智慧的人。”[4]難怪一些教育家批評中世紀的教育時指出學校變成了屠宰青少年智慧的場所,也難怪今天一些人批評應試教育時指出,應試教育雖然使學生獲得了一些知識,但卻使學生失去了寶貴的智慧。 “好的教育有利於人的智慧的發展,不良的教育條件有可能限制和壓抑人的智慧的發展,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智慧的人。”[4]難怪一些教育家批評中世紀的教育時指出學校變成了屠宰青少年智慧的場所,也難怪今天一些人批評應試教育時指出,應試教育雖然使學生獲得了一些知識,但卻使學生失去了寶貴的智慧。「來源: 作者: 王鑒,日期: 2006-10-04 ]

我的看法:我覺得具有智慧的人應該能以多面向的角度去看事情,透過其所學習到的經驗並整合各個面向的思維,也許會得到更深一層的體悟。所以具有智慧的人,在思考問題時,會將自我內在的價值觀及外在不同的邏輯進行統整,以此做出對問題的判斷。智慧者應該具有其獨特的個人特質及才幹或能力,如對日常生活的思辨能力、具良好的推理能力及溝通技巧等,並具備謙遜的人格特質,與人相處時能不斷的修正自我、提升自我並從中學習

nani 提到...

班級:學行班碩一甲
學號:20978D007
姓名:吳韻儀

1、Gander(1983,1993,1999)將智慧(wisdom)定義為:當人在作判斷或在作決定行動的過程時,所考慮的廣度與周詳程度,它有賴於長時間及多方面的經驗累積。
2、Arlin認為智慧是一種發現問題的藝術,而不僅解決問題的能力。
3、Baltes與Smith認為能對生活中的不確定事件進行良好的判斷即是一種智慧,其中智慧的五個指標,即(1)豐富的生活事實知識;(2)豐富的程式性知識;(3)生活情境及關係的知識;(4)價值、目標和優序等相對主義的差別知識;(5)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及其處理方式的知識。
4、Yang(2000)認為智慧具有五項內涵:(1)具有理解力與內省力;(2)具有深廣的知識;(3)具有老練的經驗;(4)富有洞察力與直覺力;(5)具有同理與智能。
5、Kramer(1990)認為高度認知發展與高度的自我發展完整的結合以及積極的性格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之一,並提出五項主要的智慧相關歷程,即個別性的認可、尊重脈絡、有效互動的能力、對變遷與成長的瞭解、兼重情意與認知。
6、亦有學者主張:智慧是經驗、反思、反射、直覺及同理心的總和,而這些特質會磨合幾年並融入人們對環境的互動(林歐貴英、郭鐘隆譯,2003);是以辯証的方式,整合人類的情意、認知、動機與經驗(Pascual-Leone, 1990);而其中情意與認知的整合對於智慧是重要的(Orwoll & perlmutter, 1990)。

個人的想法:
綜合各專家對智慧的定義與詮釋,就智慧的內涵、歷程等方面加以闡述,智慧是由一種經驗、省思、知識智能、情境脈絡與行動結果等多層面所組成的生命經驗結晶,透過多元的知識、資訊將學習的部分加以轉化、省思,透過對話討論、分享、溝通的歷程,達到深入理解、人情練達,能在複雜的情境脈絡中,取得適情適理的表達方式,並能夠合乎倫理,能圓通圓融的實現理想與理念。

參考文獻
1、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146-148。
2、朱芬郁(2004)。社區高齡智者人力資源發展及其實施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7,348-358。

建文 提到...

教政所學行班20978D026陳建文

※定義一:
Achenbaum與Orwell(1991)認為智慧開始於內己、人際、超己等三個層次,並展現於情感、認知及意欲(conation)等三個面向中,由此交織出九項的智慧特質(如附表),唯有呈現出九項特質者方為智慧。

(附表) Achenbaum與Orwell所界定的智慧九大特質
內己層次 人際層次 超己層次
情感面向 自我發展 同理心 自我超越
認知面向 自我知識 理解 知覺到知識及理解的侷限性
意欲面向 正直 人際關係的成熟 精神承諾

參考文獻:
陳利銘與吳璧如(2007)。論智慧與智力。教育研究學報,41(2),69-82。

※個人心得淺見:
 智慧涵蓋的層面較廣而多元,除解決問題、邏輯思考、口語表達…等認知層次外,人際及超己層面更將「智力」的層面擴大,提高「智慧」價值。人際關係的拓展,有助於獲得各種不同情境的機會,並由中擷取不同之體驗,融會後成為個人待人處事之特有藝術及分寸,隨著年齡、歷鍊的增長,社會經驗之累積,應可提升境界及成效,圓融不流於權謀,有效而不失真心。
 就Achenbaum與Orwell所界定的智慧九大特質中,內己層次-意欲面向所言之正直,應可解讀為正向,凡事導向於正確之方向,大可迎刃而解,不過何謂正直、正向?該如何合於社會價值?結果存乎於各人內心,也許心存善念而無欲,更能貼近於智慧真理。

※定義二:
心理學探討智慧的文獻大約可就其智慧所下的定義分為四類:(1)智慧為個人特質或行為特徵;(2)智慧為人類發展正向的結果;(3)智慧為重要生命知識之專精;(4)智慧為包含一系列歷程且能發揮正向影響力的生命現象。

參考文獻:
楊世英(2005)。當創造與智慧相遇:台灣華人文化中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教育資料集刊,30,51-55。

※個人心得淺見:
 智慧之累積除個人先天條件外,養成教育也頗為重要,完整有系統架構組織之教育,有助於奠定智慧堆疊之基礎,例如:近來興起之閱讀議題,注重孩提時代閱讀興趣及習慣之養成,可視為提升認知層面之能力;此外,人生經驗的不斷試鍊,豐富個人閱歷,將其融會內化而成待人處事接物的方法或策略,是不可取代之重要資產,古人云「見微知著」,應是累積相當程度之生活經驗後,而得之能力。不停追求新知,充實自我知能,拓展個人生活領域,兼具統整認知、情感等面向,朝向真善美的方向努力,雖說達成「智者」之目標似乎遙不可及,然追求「智慧」的過程將值得細細咀嚼。

※定義三:
智慧可以說是一種思想(Thought)的統整,它是一種統整性自我的表現,是道德、精神層面勝於機智反應及個人成就。智慧必須由心靈上的自我探索、思考及豐富的生活經驗中領悟出的哲理。它是一種對宇宙真理的追求,以謙卑的態度表現於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而不在乎別人是否知曉。

參考文獻:魏美惠(2005)。智力與智慧的比較研究。資優教育季刊,94,29-36。

※個人心得淺見:
 由中國人的學問觀點來看「智慧」,自我省思顯得極為重要,誠實面對自我,辨別自己所為,愈會發現永遠也不夠好,更能以謙遜的態度待人處事,豁達的信念面對各種情境,而不刻意表現自我;反省也是一股鞭策力量,提醒自己可以再精進,面對問題的層面將更深更廣,「大智若愚」就是明顯的寫照。

fml 提到...

學號:20978D020
姓名:房美玲
智慧的定義
※ Merriam韋伯斯特 字典中將智慧定義為 a : 積累哲學或科學學會知識; b : 能力辯明內在質量和關係洞察; c : 好感覺評斷d : 通常承認的信仰
作者:梅裡亞姆-韋伯斯特, 出版社:Int'l Academic Publishers/Beijing World,
出版日期:1996-12-01

※「智慧(wisdom)」的定義是知識的實踐、真知 (true knowledge)、擇善固執、辨別善惡真偽的能力,也是理性 (reasoning) 之極致。

知識 (knowledge) 和智力 (intelligence) 都是智慧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淵博的知識和絕頂聰明的天才,未經過實踐,最後都未必能達於智慧。

※「智慧」是知識的力行和驗證,開花結果而「生慧」;所以智慧是「知行合一」,是「坐而言」還要加上「起而行」。

「智慧」是生活的體驗,是一種隨機應變的「活」的知識。

知識來自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實踐,所以販夫走卒之中也不乏有智慧之人。一個對生活深有體驗的人,即使目不識丁,仍可稱為生活的「智者」。

※「智慧」的源頭是人的「靈性」,即佛家所說的「慧根」,智慧的作用是「領悟」,而領悟的結果是「真知」,也就是「真理」。

所以,「智慧」是由人的靈性流露出來的一種「領悟力」。

※「智慧」如同鏡子,鏡子要無塵,代表「靈性」;有照的功能,代表「領悟」;而照見之物即代表「真理」。

「智慧」即「道德」,因為「道」是道理(代表知),而「德」是品德(代表行)。

「智慧」是德中之至德,無智慧,好壞善惡都無從分辨。

無「智慧」,熱情變成衝動,善良變成軟弱,慈悲變成愚蠢,信心變成自欺,果斷變成武斷,堅持變成頑固,節儉變成吝嗇。

※「智慧」也能化缺點為優點,例如:化自卑為謙遜、化粗魯為豪邁、化自大為自尊、化猜疑為謹慎、化貪求為進取,化嫉妒為自強。
參考書籍:
一、 侯秋東,「真智慧之門」,慈濟文化服務中心,1986
二、 鄭石岩, 「好心境,好創意」,遠流出版公司,1997
三、 鄭石岩, 「人生路,這麼走」,遠流出版公司,1997
四、 傅佩榮,「沈思價值觀」,業強出版社,1996
五、 傅佩榮,「四書小品」,業強出版社,1995
美玲對智慧的定義:
( 一 ) 以 分 析 及 理 解 能 力 界 定 —— 聰 明 人 分 析 力 強 , 邏 輯 推 理 能 力 高 , 能 舉 一 反 三 。
( 二 ) 以 表 達 能 力 界 定 —— 資 質 優 異 的 人 語 言 能 力 較 好 , 能 流 暢 和 多 樣 化 地 描 述 事 物 或 表 達 自 己 的 意 見 。
( 三 ) 以 反 應 界 定 —— 聰 明 人 反 應 通 常 比 一 般 人 快 , 無 論 思 考 、 動 作 或 理 解 都 敏 捷 過 人 。
( 四 ) 具 備 某 種 強 項 —— 比 方 唱 歌 有 天 分 、 運 動 出 色 、 繪 畫 維 肖 維 妙 、 計 數 快 而 準 、 寫 作 技 巧 好 。

匿名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20978D002曾秋榮 提到...

學校行政碩士班(一年級) 學號:20978D002 學生姓名:曾秋榮
Wisdom智慧定義:
一、定義(一):智慧為個人特質、行為特徵貨表現出來的能力。
智慧是個體平衡了「知」與「疑」(knowing and doubting)之後所發展出的一種成熟的態度(Meacham,1983)。

二、定義(二):智慧為人類發展正向的結果。
智慧是個體在成功地發展過七個人生階段(信任與懷疑(0-1歲)、自主與羞惑(1-3歲)、進取與罪咎(4-5歲)、勤業與自卑(6-11歲)、自認與迷亂(12-20歲)、親密與孤獨(21-30歲)、創建與停滯(30-60歲))之後,在第八個階段(圓滿與失望(60歲以上))所出現的美德(virtue)或自我強度(ego strength);它可以被描述成「面對死亡時對生命本身所表現的既深切又抽離的關懷」(“informed and detached concern with life itself in the face of death itself”)( Eirkson ,1982, p. 61)。

三、定義(三):智慧為生命重要知識之專精。
智慧是個體運用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而達成的對「基礎生命實用學」之精鍊(expertise in the fundamental pragmatics of life)(Paul Baltes)。一個有智慧的人,除了擁有過人的事實與程序的知識體系(fac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systems)之外,他/她在面對世事時會自然地考慮到生命本身的多變不定(uncertainty)與其所處之情境(life-span contextualism),進而以相對性的價值觀(relativism)來做判斷(Baltes, Dittmann-Kohli, & Dixon, 1984; Dittmann-Kohli & Baltes, 1990; Baltes & Smith, 1990; Baltes & Staudinger, 1993; Staudinger, 1996)。

四、定義(四):智慧為一系列歷程所組成且能發揮正向影響力的特殊生命現象。
智慧是運用實用智能(practical intelligence)的菁華,在平衡了個體內、個體間、及個體外的利益之後而達成的共善(common good)(Robert Sternberg ,1985, 1990, 1998, 2001)。

五、個人心得與淺見: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9:10),個人認為「智慧」是所有生物學習歷程中所展現的結果;若以時間的長短來劃分「智慧」可能發生的情境,應至少有下列三種:(一)圓滿地解決或處理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人、事、物;(二)成功地經營管理自己某一階段的人生;(三)正面地影響文化與文明的演進(楊世英,2002)。
所以當我們面對日常生活或生命中的難題時,能處理得圓滿,不是運氣與賭注,應隨時學習與省思,由挫折中求取成功值,如同機會是留給已準備好的人,把危機視為轉機的契機,相信可以經營一個自許的成功人生。

參考文獻:
楊世英(2005)。當創造與智慧相遇:台灣華人文化中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2008年9月28日PM12:30,取自http://140.122.127.251/absimg/94/941217.pdf。
楊世英(2005)。臺灣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現的智慧。2008年9月28日PM19:33,取自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seminar/oldfiles/911109/paper/taiwan/2311.doc 。

若葳 提到...

學校行政碩士班(一年級) 學號:20978D011 學生姓名:沈若葳

壹、何謂智慧-相關文獻定義
一、Wisdom -- discernment and judgment; transcendant knowledge; spiritual knowledge; mental  
  skill, agility, subtlety; discretion; mental dexterity; knowledge of best ends and means.
智慧-識別和判斷,超然的知識,精神知識,心理技巧,敏捷性,微妙;自由裁量權;精神精神靈巧;知識的最佳目的和手段。
智慧是有獲得的知識,理解, 經驗,自由裁量權,和直觀的了解 ,同時有能力實施這些素質良好。 這是明智的運用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智慧和智力也有類似和重疊的意義。 現況的智慧或謹慎作為一種美德是公認的在文化 ,哲學和宗教來源。 (註一)
二、「智慧」是什麼?
智慧( wisdom)在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底以來一直被討論。自從心理學於十九世紀末,從哲學獨立出來之後,或許是因為行為學派以及智力測驗與IQ觀念的倡行,「智慧」此一概念在1970年代以前只約略出現於Eric Erikson(1968)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在1984年之後因研究老人智能發展研究而漸受矚目,在990年代後期又因正向心理學被鼓吹而更受重視(Baltes & Kunzmann, 2003; Baltes & Staudinger, 2000),目前各家理論蜂出競作,各自主張以不同的方法來研究智慧。大體而言,心理學探討智慧的文獻大約可就其對智慧所下的定義分為四類:
(1)智慧為個人特質、行為特徵或表現出來的能力許多智慧研究者將焦點放在智慧者所具有的特質上(Clayton & Birren, 1980; Holiday & Chandler, 1986; Sternberg, 1985; Yang, 2001),他們透過調查一般人認為智者身上所具應有的人格特質或行為特徵來研究智慧這個概念。換句話說這些研究者是透過一般人對智慧所持的「隱性理論」(implicit theories)來研究在某一文化中「智慧」這個概念是如何被界定的。大體而言,這些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人對智者的描述包括了相關的能力與人格特質。其
中有智慧的人往往被認為具有下列的能力,如:博學有才幹、具有一般能力、有推理能
力、溝通技巧、人際技巧、對日常經驗有卓越的理解力、能從環境與他人的想法中學習、
有好的判斷、以及能善用所擁有的資訊等。而智者所擁有的人格特質則有:仁慈有愛心、開明有深度、謙虛不囂張、以及其它整合認知、情意、反思三方面的特質。在定義智慧為個體的能力或是人格特的理論中,學者Clyton(1982)強調智慧是一種掌握變化萬千又時有矛盾的人性之能力。Holliday和Chandler(1986)在對加拿大人進行調查之後,主張「智慧」是個體統整了Habermas所提出的技術、實用、解放等知識旨趣(technical, practical, and emancipatory knowledgeinterests)而表現出的才幹
(competencies)。 Meacham(1983)則認為「智慧」是個體平衡了「知」與「疑」(knowing and doubting)之後所發展出的一種成熟的態度。Holliday 與 Chandler(1986)在針對加拿人進行調查之後,主張「智慧」是個體統整了 Habermas 所提出的 技術、實用、解放等知識旨趣technical, practical, and emancipatory knowledge interests)而表現出的才幹
(competencies)。Meacham(1983)則認為「智慧」 是個體平衡了「知」與「疑」(knowing and doubting)之後所發展出的一種成熟 的態度。Ardelt(2003)則認為智慧是一種整合「認知」、「反思」、與「情意」等 面向所得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此外也有許多研究 智慧的學者將焦點放在「智慧者」所具有的特 質上( Clayton & Birren, 1980; Holiday & Chandler, 1986; Sternberg, 1985; Yang,2001),他們透過調查有智慧的人的人格特質或能力來研究智慧這個概念。

(2)智慧為人類發展正向的結果
另一些心理學家則認為智慧是個體在發展歷程中所產生之正向結果。其中Erikson從個體
心理與社會發展層面來強調「智慧」是個體在成功地發展過八個人生階段之後所出現的自我強度(ego strength);智慧被描述為「面對死亡時對生命本身所表現的既深切又抽離 的關懷」(“ informed and detached concern with life itself in the face of death itself”)(1982, p. 61)。另外的一些新皮亞傑派的發展心理學家則認為智慧是基於在形式運思期階段之後出 現之新的認知結構才能有的思考產物。其中Arlin(1990)主張智慧與發現問題oblem-finding)能力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智慧的產生必須要以辯證式的思考作為基礎( Clayton &Birren, 1980)。

(3)智慧為生命重要知識之專精
然而,西方心理學界對「智慧」的研究一直要到1980年代才算真正起步。從1980年代中期,研究成人晚期智能發展的心理學家Paul Baltes和他的同事開始把注意力轉到「智
慧」,主張它是成人晚期可能發展出的認知功能。Paul Baltes等人對智慧最主要的論點 智慧是個體運用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而達成的對「基礎生命實用知識」之精鍊(expertise in the fundamental pragmatics of life)。他們主張智慧通常會被表現在「生命規劃」(life planning)、「生活管理」(life management)與「人生回顧」(life review)上。一個有智慧的人,除了擁有過人的事實與程序的知識體系(fac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systems)之外,他 /她在面對世事時也會自然地考慮到生命本身的多變不定certainty)
與個體所處之情境(life-span ualism),進而以相對性的價值觀(relativism)來做成判斷(Baltes, Dittmann-Kohli, & Dixon, 1984; Baltes &Smith, 1990; Baltes & Staudinger, 2000)。
因此,相對於其他人,有智慧 的人在所擁有的實用知識量,以及運用知識的手法上可
以說已經達到專家級的程 度。他們除了擁有過人的事實與程序的知識(fac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之外,在面對 世事時,有智慧的人也會自然地考慮到生 命本身的多變不定(uncertainty)與個體所處之情境(life-spanontextualism),進而以相對性的價值觀(relativism)來做決定或下判斷(Baltes & Staudinger, 2000)。

(4)智慧為一系列的歷程所組成且能發揮正向影響力的特殊生命現象
上述的各家理論對智慧的定義多著重於個體的人格特質、自我強度、認知結構或知識上 然而,亦有一些學者對「智慧」提出較為廣泛的定義,認為智慧這個概念所包含的範疇並不限於個體以內。對於這些學者而言,雖然智慧起源自個體的心思意念,但是智慧現象的完成還必須包含了將思維付諸實現的行動,以及其後所帶來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似乎是一系列的歷程所組成且能發揮正向影響力的特殊生命現象;這個生命現象的產生與否必須靠個體以及其他承受個體行為後果的相關人士來斷定。其中Robert Sternberg(1998, 2001)提出智慧的平衡理論(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他提議「智慧」是運用實用智能(practical intelligence)與創意(creativity),在平衡了個體內
(intrapersonal)、個體間(personal)、及個體外(extrapersonal)的利益(interests)之後而達成共善(common good)。Sternberg 的相關著作中,智慧往往和智力、創造力等相提並論,因此 Sternberg的智慧理論應是介於將智慧界定於個人認知能力和其所發揮影響之間的一個理論。Yang(2001, 2006)則以歷程來定義智慧,認為智慧是經由思考上的統合,經由行動實踐之後,於現實生活中發揮正面的影響力而展現的一系列歷程(process)。在日常生活中,智慧起始於個體在思考上統整了多種體系的想法與 價值觀(integration),進而形成了能對人類美好生活有所增進的願景(good-life promoting vision),在
經由具體實踐(embodiment)其願景之後,為個體本身和承受個體行為後果的周遭他人帶
來正面的影響(positive effects)。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智慧並不易見,然而在邏輯上每個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智慧。
這四大類的定義,各基於不同的哲思背景。就其所界定的範圍來看,將智慧定義為個人特質或自我強度,其牽涉的範圍限定在個體上;而將智慧定義為文化中實用知識的整體集合或是在現實生活所展現的一系列的歷程,則牽涉範圍較廣,所以智慧的產生也不是單憑個體本身就可以論斷。其中,智慧為一系列的歷程這個定義因主張智慧的認定必須涵蓋周遭他人,所涵蓋的範圍與領導所探討的範圍貼近,因此本研究對智慧的定義採此一歷程觀。 (註二)
三、Intelligence與Wisdom的異同
Intelligence 稱之為「智力」多元概念時稱之為「智慧」,在指稱概念的成分時稱之為「智能」。Stenberg(1985)也是以其「智慧三元論」(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來解釋創造力的生成。他認為智慧是一種心智活動,它有三個面向:結構的(Contextual)、經驗的(Experiential)及內在的(Internal)。其中「經驗的智能」係指一個人在面對新情境時,能根據過去的經驗,以一種人們稱為直覺、頓悟或創意的方式來解決它。他認為創造力是前述三元智慧論中之經驗的智能。雖然一般認為它是屬於無理性(Non-rational)的運作,但他認為仍可對其做某種程度的分析,而將它概分為三種不同的運作:一、選擇性的解讀(Decode):在一組未分化的材料中抽取出相關的資訊;二、選擇性的組合:將表面上孤立或混亂的素材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三、選擇性的比較:找出新近獲得的資訊與舊有資訊問的關係。創造力就是這三種心理活動,這是傳統的智力測驗所無法測出的,但它卻一再出現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可見,此時 Sternberg 已將創造力視為智慧底下的一個獨立概念。Sternberg(1992)又認為「智慧」(Wisdom)所追求的是對某種現象的深入了解(Deeper),「智力」(Intelligence)則是較強調對知識廣度的探索(More)(註三)

貳、對智慧定義的個人觀點
一、wisdom智慧分別從心理、哲學與宗教觀點來說明,文件資料中Wisdom表智慧、般若(梵文為Prajna),智慧乃是認知的主動過程。真實的智慧,徹照徹除內穢惡。先要了解自我才可產生智慧,所以要先了解自我,智慧是圓融無罣的,是引領個體內在良好思惟衍生而形成的,有通達的智慧才能自在無礙的識透世物的假象自在的生活。
二、談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時,看到智慧被更深入探討,智慧是什麼?從心理學探討智慧的
文獻中,從個人特質、行為特徵或表現出來的能力;人類發展正向的結果;生命重要知識之專精;一系列的歷程所組成且能發揮正向影響力的特殊生命現象;在上面四個面向看到智慧的歷程與產生非常大的相關性,要對事情的全面看法,多面見解才能增進個人的智慧。
心理學家們也一一剖析對智慧的看法,從以上四類的說明中,更發現智慧的展延與人們的價值與成長環環相扣,但如何有一個好的智慧發展歷程,個體必須要能多元學習,常常啟動腦,思考與反思生命的面向。個人智慧的增長,平常有反思能力,從反思來找到適切的
方式,解決問題。
三、智慧是一種掌握變化萬千又時有矛盾的人性之能力,但智慧常與智力相對等的被提起,
對此二者的認知,過去較少去思考其差異性,然智慧應是歷經人生中事事物物粹取出的智能,而智力是可以透過量的學習來累積,開發腦力可達成的,一般人們大都具備基本知能,智力的開發端看時間的運用與多元的學習,開展個人更大的潛能;但智慧就如俗諺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此智非是智力而是智慧,看了聖經雅各書中的智慧解說,智慧應該表現在品格與行為上。當今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缺少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品質,表現為一種自由、和諧、開放和創造的狀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要表現為教師對於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映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教師願意長期實踐、感悟、反思結果,提升教師多方面素質。教師習慣工作方式,毫無變化的教學影響了教育智慧的生成。

參、相關文獻參考書目:
(註一)
斯滕伯格,雷諾( 1985年) 。隱理論的智慧,創造力的智慧。雜誌人格與社會心理學,
49 , 607-62 。
布朗南卡羅來納州,與格林,茉莉( 2006年) 。 智慧發展規模:翻譯的概念的具體。
雜誌大學生的發展, 47 , 1-19 。
Uebersax ,約翰( 2007年)“智慧詞彙項目:步驟,以科學的研究Sapience 。 ”網上的文章。 取自http://ourworld.compuserve.com/homepages/jsuebersax/lexicon.htm
(註二)
楊世英(民93)。當創造與智慧相遇:臺灣華人文化中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教育資料集刊,第三十輯,47-74。
吳武典(民86)Gardner 與Sternberg 智能建構模式的整合及人事智能之探討。台北市:資優教育季刊。第65期(1997/12),1-7。
楊世英、張鈿富、楊振昇(民95)。智慧與領導的關係:探究透過領導展現的智慧。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四期,119-147。
(註三)
劉世南、郭誌光(民96)。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取自http://140.123.190.103/modules.php?name=Downloads&d_op=getit&lid=138

陳志宏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
學號:20978D025
姓名:陳志宏

※定義一:
智慧,究竟是甚麼?智慧,並非目可視,耳可聞,身可觸的有形東西,而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力量。可以說: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屬於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曉事物的真相。嚴格而言:智,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觀察,想像,思考,判斷,記憶等作用:慧,是人心無闇,體性圓明,能通達人生真理,透視宇宙本體的特殊功能。

參考文獻:文珠法師講述(1992)。無上的智慧。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個人心得:
很多人以為智慧,就是聰明,其實不然,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識果,辨別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定義二:
智慧常被視為生命發展的最高境界,因為它意味個體能在適當的時機正確判斷人生中的重要課題(陳明蕾,2004)
參考文獻:劉靜軒(2005) 老人社會大學學員智慧與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個人心得:
一個人有無智慧並不是看個人學歷高低或智商高低來評判,生活中任何一個課題的處理,大部分人可以認同或讚許,就是自我智慧的表現。

※定義三:
Gardner(1991)將智慧定義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產生新問題能力,和對所屬的文化創造有意義的東西或提供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李玉鳳(2001) 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個人心得:
智慧不是某種絕對的特質,從出生時就固定,而且終生不變,無法用言語、文字或任何的東西加以闡述,但智慧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卻是處處可見。

陳志宏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
學號:20978D025
姓名:陳志宏

※定義一:
智慧,究竟是甚麼?智慧,並非目可視,耳可聞,身可觸的有形東西,而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力量。可以說: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屬於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曉事物的真相。嚴格而言:智,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觀察,想像,思考,判斷,記憶等作用:慧,是人心無闇,體性圓明,能通達人生真理,透視宇宙本體的特殊功能。

參考文獻:文珠法師講述(1992)。無上的智慧。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於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個人心得:
很多人以為智慧,就是聰明,其實不然,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識果,辨別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定義二:
智慧常被視為生命發展的最高境界,因為它意味個體能在適當的時機正確判斷人生中的重要課題(陳明蕾,2004)
參考文獻:劉靜軒(2005) 老人社會大學學員智慧與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個人心得:
一個人有無智慧並不是看個人學歷高低或智商高低來評判,生活中任何一個課題的處理,大部分人可以認同或讚許,就是自我智慧的表現。

※定義三:
Gardner(1991)將智慧定義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產生新問題能力,和對所屬的文化創造有意義的東西或提供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李玉鳳(2001) 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個人心得:
智慧不是某種絕對的特質,從出生時就固定,而且終生不變,無法用言語、文字或任何的東西加以闡述,但智慧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卻是處處可見。

Unknown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夜間碩士班 20978D006 蘇和庠
定義一:
現在「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商業週刊第 985 期 2006-10-09 出刊) 。
個人看法一:
從這個定義看來,「智慧」的定義應該是從大腦神經網絡連結程度多寡來予以界定,當大腦內部神經網路越趨密集,則人類思考運作模式越加活絡,也越能夠觸類旁通,在人類大腦不同區塊責司不同功能運作中,藉由神經網路的密集串聯,將有助於大腦多項功能的開發與相互連結,藉以激發腦部思考與個人所屬之創造力,形於外展現出多向度思考模式,形於內相應出多元智慧因素。

定義二:
Gardner 於1983 年出版智力架構一書中,對智慧的定義:「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 創作該文化所重視之作品的能力」(田耐青, 2002; Gardner, 1 9 8 3 ), 其係指具有一項或一組可以清楚界定或確認的核心能力。在近20 年後的今日, 他認為智慧是「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潛能, 使得在某種文化環境下, 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其認定智慧之先決條件有: ( 1 )人類智慧必須要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 即是智慧不能只是記憶而已, 必須是可以解決人們所遭遇的問題。( 2 )人類智慧必須包括尋找或創造問題的潛能, 不單只是解決問題, 更在意發現問題。( 3 )人類智慧必須在文化下有其重要性等三項(楊宗仁, 2000; 黃琡慧, 2001)。
個人看法:
從這個定義看來,「智慧」在於面對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造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分析思考能力外,個人智慧所引導出的核心價值,影響其事件後續發展與呈現效率,另給予他人不同觀感與想法,另從上述定義所言:「智慧」存在於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解決人類所遭遇的問題,包括從解決問題進而創造問題,乃至於發現問題。在歷史發展軌跡之中,在人類文化發展架構之下,藉由生活面臨所遭遇的問題,在基本思考問題解決模式技巧運作之下,解決問題,從而發展新的問題解決模式,進而連結其他解決、創造、思考模式,逐步呈現智慧的經驗累積與架構,以備隨時之提取。

定義三:
Lazear 認為智慧並非與生俱來就固定不變, 他認為智慧是可以學習的、可以教導及可以提升的, 智慧也是一種多向度的現象, 展現在大腦、身體及心靈等系統的多種層次上(郭俊賢、陳淑惠,2000)。智力可以獨立存在,但一般較常以群體出現, 而且智慧是看不見且無法測量的, 人類潛能是否能被激發, 得視該文化所重視的價值觀, 提供的機會及個體本身、家庭、老師與其他人的影響下, 所做的選擇與決定。
個人看法:
從這個定義看來,「智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透過教育學習而有所提昇,藉由教育方式的實施與個人學習認知的深刻體認,存在於人類大腦各個區塊、身體與心靈多種系統、多種層次運作之上,期間相互連結,可以多向度的風貌或模式來呈現,而人類「智慧」的提昇與養成除了前言所提及的教育方法,不可或缺的必需在個體所認同與重視的核心價值觀念下與環境所提供的機會,個體本身與週遭旁人交互作用影響,適足以激發個體潛能與呈現個體本身所做決定或選擇後所呈現的結果與影響。
個人總體看法:
「智慧」的定義相對於不同人,不同的文化認知,不同的文化架構,不同的思考模式而有著不同的定義,我們可以說「智慧」是解決問題經驗的累積與傳承,或者是說「智慧」是問題解決方法的核心思考價值與主體,不管從任何觀點切入,可以發現「智慧」的養成與提昇的確是需要透過學習與經驗的不斷累積,就如同以醫學角度切入而言,長久以來,人類一直試圖希望從大腦的研究之中來探索人類智慧與智力的奧秘,我們可以相信透過學習的提昇與經驗的累積促進大腦神經網路的連接將有助於大腦區塊的開發與聯絡,在大腦思考模式呈現多向度的面向之時,「智慧」的產出與提昇便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

育綾 提到...

教政所學行班碩一
學號:20978D013
姓名:張育綾
問題:智慧(wisdom)的定義為何?並寫出自己對該定義的想法。
大體而言,心理學探討智慧的文獻大約可就其對智慧所下的定義分為四類:(一)智慧為個人特質或能力,(二)智慧為人類在經歷人生階段後所發展出的高層認知結構或是心理自我強度,(三)智慧是人類文化中所有生命的實用知識的集合,(四)智慧為一系列在現實生活中所展現的歷程,以下就這四大類分別加以敘述。
(一)智慧為個人特質或能力
1.Clayton(1982)強調智慧是一種掌握變化萬千又時有矛盾的人性之能力。
2.Holliday與Chandler(1986)在針對加拿大人進行調查之後,主張「智慧」是個體統整了Habermas 所提出的技術、實用、解放等知識旨趣(technical, practical, and emancipatory knowledge interests)而表現出的才幹(competencies)。
3. Meacham(1983)則認為「智慧」是個體平衡了「知」與「疑」(knowing and doubting)之後所發展出的一種成熟的態度。
4.Ardelt(2003)則認為智慧是一種整合「認知」、「反思」、與「情意」等面向所得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我的看法:綜合以上學者對智慧的定義,乃強調具有智慧者應該具有其獨特的個人特質及才幹或能力,如對日常生活的思辨能力、具良好的推理能力及溝通技巧等,並具備謙遜的人格特質,與人相處時能不斷的修正自我、提升自我並從中學習。我想這樣的智者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與挑戰,應該都能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加以分析、解決,並且於問題解決之後,能加以反思、修正,以期待下次遇到問題時能以更加有智慧的方式去面對。

(二)智慧為人類經歷人生階段所發展出之正向的結果
1.Erikson 從個體心理與社會發展層面來強調「智慧」是個體在成功地發展過八個人生階段之後所發展出的自我強度(ego strength)。智慧被Erikson描述為「面對死亡時對生命所表現的既深切又超離的關懷」(1982,頁 61)。
2. 有學者認為智慧的產生必須要以辯證式的思考(dialectical reasoning)或是相對主義思考(relativisticreasoning)作為基礎(Clayton & Birren, 1980; Kramer, 2000)。

我的看法:我覺得具有智慧的人應該能以多面向的角度去看事情,透過其所學習到的經驗並整合各個面向的思維,也許會得到更深一層的體悟。所以具有智慧的人,在思考問題時,會將自我內在的價值觀及外在不同的邏輯進行統整,以此做出對問題的判斷。

(三)智慧是人類文化所有有關生命的實用知識的集合
1.Baltes 和他的同事主張「智慧」是成人晚期可能發展出的認知功能,其對智慧最主要的論點是:智慧是人類文化中所有有關生命的重要實用知識(knowledgeof the fundamental pragmatics of life),而人們所擁有的智慧往往只是這個大的集合體的一小部分。對個體而言,智慧是運用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來學習這些知識,並加以運用在「生命規劃」(life planning)、「生活管理」(lifemanagement)、與「人生回顧」(life review)上。因此,相對於其他人,有智慧的人在所擁有的實用知識量,以及運用知識的手法上可以說已經達到專家級的程度。他們除了擁有過人的事實與程序的知識(fac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之外,在面對世事時,有智慧的人也會自然地考慮到生命本身的多變不定(uncertainty)與個體所處之情境(life-span contextualism),進而以相對性的價值觀(relativism)來做決定或下判斷(Baltes & Staudinger, 2000)。

我的看法:在人生的一連串經歷中,從中吸取經驗後,進而對自我價值觀的修正與提升。因成人晚期已具有相當的生活經驗,運用其在生活中所學習到的知識來加以規劃生活、經營人生。這應該就是為什麼我們所謂的「智者」,大部份都是較為年長且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吧!

(四)智慧為一系列在現實生活中所展現的歷程
1.Sternberg(1998, 2003)以平衡理論(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來解釋智慧。他認為「智慧」是個體運用實用智能(practical intelligence)與創意(creativity),在個體內(intrapersonal)、個體間(interpersonal)、及個體外(extrapersonal)的利益(interests)中,取得平衡後所達成的共善(common good)。
2.Csikszentmihalyi與Rathunde(1990)強調求善對於智慧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智慧應包括「認知」、「美德」與「善」等三面向,除了認為智慧是認知過程的展現外,更視智慧為美德,能導向對善的追求並有助於決定最適行為,更能為個人提供無數機會以體驗內在成長回饋的滿足感,以達成個人之善。
2. Yang(2001, 2006)則以歷程來定義智慧,認為智慧是經由思考上的統合,經由行動實踐之後,於現實生活中發揮正面的影響力而展現的一系列歷程(process)。
我的看法:針對Sternberg的平衡理論,讓我覺得處事的圓融性且全面性是很重要的。因為要達成三贏、四贏的局面,也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運用創意及智能才幹,去思考各種層面,取得各方利益的平衡點,讓每一方都能愉悅的接受事情處理的結果。我想這樣的智者應該也要有點做事的手腕及人脈吧!針對Csikszentmihalyi與Rathunde對智慧的定義,我個人還蠻認同的,所謂的智者應不只是智力高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應該也需具備應有的美德,才能將其的行為導向善的方向,這才是我心中所認同的智者。

參考文獻
楊世英、張鈿富、楊振昇(民95)。智慧與領導的關係:探究透過領導展現的智慧。教育政策論壇,4,119-150。
陳利銘、吳璧如(民96)。論智慧與智力。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2,69-82。
魏美惠(民94)。智力與智慧的比較研究。資優教育季刊,94,29-36。

秀媛 提到...

智慧的定義 教政所學行班 20978D001 劉秀媛
定義1:智慧,可以指思考分析、通情達理或尋求真理的能力,它和智力、聰明不同,智慧更重視人生哲學上的能力。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智慧
我的看法:這個定義以人生哲學的體悟為主以衡量智慧的價值,區別以往人們將「智慧」與「才智」畫上等號的見解,令人進一步思考「智慧」的真實意義:人不僅擁有智慧更應該利用智慧來探究生命的美好,表現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性。既然智慧是指思考的能力,那是否表示智慧和智力的不同點在於,智慧為後天所培養?如果真是如此,那「教育」對智慧就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定義2: 智慧是人們運用知識、經驗、能力、技巧等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的本領,是人們對於歷史和現實中個人生存、發展狀態的積極審視、觀照和洞察,以及對於當下和未來存在著的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明智、果斷、勇敢地判斷與選擇的綜合素養和生存方式。
資料來源:靖國平(2004)。論智慧的涵養及其特徵。
我的看法:當人在思考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時,高智慧者往往具備較有調理的思緒,因 此也較容易獲得較廣泛、正確的解決方式。智慧有助於人類尋找較佳的管道與方法,以便領悟、解決現實中或理論上的問題,並尋求生存的方式。

定義3:(一)抽象的思考能力,(二)適應環境的能力,(三)適應生命中新情境的能力,(四)獲得知識的能力,(五)從既有的知識和從經驗中獲取教訓的能力。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sean1968/archives/1972619.html。作者不詳(無日期)。智慧的定義。
我的看法:智慧就是在人類的生命中,所獲得的知識及經驗,和環境互動後的結果,人類越來越懂得用成熟的方式來獲取各種教訓並獲取各種能力。

張敏華 提到...

題目:智慧的定義
學號:20978D024
姓名:張敏華


●定義一:智慧是指「人們運用知識、經驗、能力、技巧等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的本領,同時它更是人們對於歷史和現實中個人生存、發展狀態的積極審視、關照和洞見,及對於當下和未來存在著的、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明治、果斷、勇敢地判斷與選擇的綜合素養和生存方式。」(靖國平2004,論教育的知識性格和智慧性格,http://www.360doc.com)
◎我的看法:智慧的表現是整體性的,個人將所具有的才智、知識、學問、經驗、德性、常識等各方面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新事物的能力,智慧提升思考的複雜與多元,也豐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定義二:智慧是個體平衡〝知〞與〝疑〞(Knowing and doubting)之後所發展出的一種成熟的態度。Meacham(1983)
◎我的看法:個人所表現出的〝個人特質〞與〝行為特徵〞就是這個人的智慧。舉凡處世態度、推理能力、溝通技巧、人際關係、生活管理等個人獨特風格,是一個人的生活智慧也是生命價值的表現。

●定義三:智慧是指研究人類如何將互相衝突的事物(如概念、利益、歷史觀點)做平衡有結構性的整合,再將整合的願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並使所實踐的事物發揮正面的影響力而達到共善的一系列特殊的生命現象。(楊世英2005,當創造與智慧相遇:台灣華人文化中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教育資料集刊30)
◎我的看法:生活中有許多的衝突、狀況、意外,可藉由智慧的處理將它改善或化解。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智慧提升文化與文明的素質,使得人們能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更高生命品質,實踐真善美的生活境界。

kellylie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
學號:20978D014
姓名:賴繁妤
何謂智慧?搜尋相關文獻,並至少列出三個定義,註明出處,請分別說明你對這三個定義的看法。
智慧(一)
◎Sternberg(1992)認為「智慧」(Wisdom)所追求的是對某種現象的深入了解(Deeper) ,「智力」(Intelligence)則是強調對知識廣度的探索(More) ,而「創造力」則是對既存的現況不感興趣,伊格高創造力的人較喜歡揭發新現象,要不然至少也會從不同的觀點去詮釋特定的現象。
◎我的看法
智慧的歷程:認知、知覺、反思以及更深層的了解並因應週遭的人事物環境。創造力是智慧思考的終極表現。智慧除了認知層次還需考量到,良好的判斷力、內化程度、慎思與理解力,最要緊的態度、解決疑問的技巧與目的一定要具備才算完全。
智慧(二)
◎郭有遹:人生有三大課題:處理自我、處理知識與處理環境。因此,人生三慧也莫過於此; 此三慧,如一體之三面,彼此有中度的相關,三者具備者,具有中和之美,只擅一慧之專者,屬於偏才。「處理自我」,基於瞭解自我; 瞭解自我之後,可根據所知來處理自己,消極面是指安定自己的情與意,管制自己,防範未然; 積極面是要將自己的長處,配合人、時、地,以作最大的利用。「處理知識」包含兩種活動; 一為學習,一為創造。就學習而言,人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所運用的心智活動主要是理解、記憶與批判; 創造則是發現新知識、新意義,將原來的知識推翻、改善,或經過與另一知識結合之後而產生新的意義。「處理環境」包含適應、選擇、改造與辭離; 然而選擇環境與瞭解自己必須交互並用,以使自己與環境互相配合,方能顯示處理自我與處理環境的智慧。
◎我的看法
瞭解自己之後,可運用知識來處理自己;環境與自己,必須交互並用、互相配合,這三種人生智慧除了自己要能揣摩以及實踐,要在自己的職場上,擴散到學生身上,才是智慧的實踐及智慧的教育。
智慧(三)
◎史登堡說:「智慧,和智力是截然有別的。我們不能再照過去的方式行事,這個世界已變得太危險了,我們要培養的孩子,不僅要聰明(SMART),也要有智慧(WISE)。」
◎我的看法
我贊同史登堡的看法及作法,智慧是可以培養的,學童的道德和行為可塑性仍高,也更顯得「智慧教育」的重要性了。知識運用在利人利己的用途,夾帶足夠的聰明,分析力、創造力和實際技術,那才是《智慧》。

參考文獻
劉世男、郭誌光(2001)。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資優教育季刊,80,16-21。
郭有遹(1998) 。人生三慧。創造思考教育,9,14-17。
楊詠晴(2003)。資優變資憂–「天才」裡少的是「智慧」。張老師月刊。

匿名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一年級
學號:20978D003
姓名:陳怡靜
What's the definition of wisdom :

Wisdom is having gained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discretion,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along with a capacity to apply these qualities well. It is the judicious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some extent the terms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have similar and overlapping meanings. The status of wisdom or prudence as a virtue is recognized in cultur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source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ists have gathered data on commonly held beliefs or folk theories about wisdom.Thes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here is an overlap of the implicit theory of wisdom with intelligence, perceptiveness, spirituality and shrewdness, it is evident that wisdom is a distinct term and not a composite of other terms."
Erik Erikson
Personality theorist Erik Erikson related wisdom to the last stage of his eight-stage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Erikson's theory spans the entire lifespan and frames each stage in the form of internally-generated questions or tensions. Erikson claimed that in the last s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 from approximately 65 years to death, individuals must resolve a psychological conflict between integrity and despair. He proposed that attaining wisdom is a favorable resolution and product of this conflict.

Strength here takes the form of that detached yet active concern with life bounded by death,which we call wisdom… Not that each man can evolve wisdom for himself.... To whatever abyss ultimate concerns may lead individual men, man as a psychological creature will face, toward the end of his life, a new edition of the identity crisis which we may state by the words 'I am what survives me.

Vivian Clayton
In the 1970s, Vivian Clayton pioneered the academic study of wisdom. Clayton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the first psychologist to ask, in even faintly scientific terms, 'What does wisdom mean, and how does age affect it? Clayton's work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Paul Baltes, who later founded the Berlin Wisdom Project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in Berlin, Germany. Another wisdom researcher, sociologist Monika Ardelt, has developed a "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 a test that individuals can take for a numerical assessment of their wisdom on a scale of one to five. The number of academic publications about wisdo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984 to 2000. Nevertheless, according to Jacqui Smith, one of Baltes's collaborators, the subject is not completely accepted in aca
Pos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er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have defined wisdom (a.k.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s the coord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its deliberate use to improve well being. With this definition, wisdom can be measured using the following criteria.

A wise person can discern the core of important problems.
A wise person has self-knowledge.
A wise person seems sincere and direct with others.
Others ask wise people for advice.
A wise person's a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his/her ethical belief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that use these criteria have acceptable to good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low test-retest reliability (r in the range of 0.35 to 0.67)

Many, but not all, studies find that adults' self-ratings of perspective/wisdom do not depend on age. This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popular notion that wisdom increases with age.

Religious perspectives

Further information: Sophia (wisdom)
Some religions have specific teachings relating to wisdom
Abrahamic religions
In the Christian Bible and Jewish scripture, Wisdom is also represented by the sense of justice of the lawful and wise king Solomon, who asks God for wisdom in 1 Kings 3. Proverbs 9:10 says: "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Proverbs 1:7) and 8:13 "To fear the Lord is to hate evil;".

There is an oppositional element in Christian thought between secular wisdom and Godly wisdom. The apostle Paul states that worldly wisdom thinks the claims of Christ to be foolishness. However, to those who are being saved Christ represents the wisdom of God. (1 Corinthians 1:17-31) Also, Wisdom is one of the Seven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 according to Anglican, Catholic, and Lutheran belief.

In Islam, according to the Qur'an, all of the prophets of the Old Testament, Jesus, as well as the Prophet Muhammad were chosen by God, mostly in times of political or moral crisis, to represent his wisdom. The Prophet Muhammad said that: "Fearing God in your actions and intentions, and knowing that Almighty God is watching you wherever and whenever you are is the head/peak of wisdom"[citation needed]. In addition, Islam also mentions that a wise man with the name of Luqman once told his son to: "Sit with the learned men and keep close to them. Allah gives life to the hearts with the light of wisdom as Allah gives life to the dead earth with the abundant rain of the sky"
Eastern religions and philosophy
Confucius stated that wisdom can be learned by three methods: Reflection (the noblest), imitation (the easiest) and experience (the bitterest). According to "Doctrine of the Mean," Confucius also said, "Love of learning is akin to wisdom. To practice with vigor is akin to humanity. To know to be shameful is akin to courage (zhi,ren,yi..three of Mengzi's sprouts of virtue)." Compare this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 "Great Learning" which begins with "The Way of learning to be great consists in manifesting the clear character, loving the people, and abiding in the highest good" one can clearly see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Roman virtue "prudence," especially if one transliterates clear character as clear conscience. (Quotes from Chan's Sour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Buddha taught that a wise person is endowed with good bodily conduct, good verbal conduct & good mental conduct (AN 3:2) and a wise person does actions that are unpleasant to do but give good results and doesn’t do actions that are pleasant to do but give bad results (AN 4:115). This is called karma. The Buddha has much to say on the subject of wisdom including:

He who arbitrates a case by force does not thereby become just (established in Dhamma). But the wise man is he who carefully discriminates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He who leads others by nonviolence, righteously and equitably, is indeed a guardian of justice, wise and righteous.
One is not wise merely because he talks much. But he who is calm, free from hatred and fear, is verily called a wise man.
By quietude alone one does not become a sage (muni) if he is foolish and ignorant. But he who, as if holding a pair of scales, takes the good and shuns the evil, is a wise man; he is indeed a muni by that very reason. He who understands both good and evil as they really are, is called a true sage.
In Taoism Practical Wisdom may be described as knowing what to say and when to say it.

Other religions
In Mesopotamian religion and mythology, Enki, also known as Ea, was the God of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Wisdom was achieved by restoring balance.

In Norse mythology, the god Odin is especially known for his wisdom, often acquired through various hardships and ordeals involving pain and self-sacrifice. In one instance he plucked out an eye and offered it to Mímir, guardian of the well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in return for a drink from the well. In another famous account, Odin hanged himself for nine nights from Yggdrasil, the World Tree that unites all the realms of existence, suffering from hunger and thirst and finally wounding himself with a spear until he gained the knowledge of runes for use in casting powerful magic. He was also able to acquire the mead of poetry from the giants, a drink of which could grant the power of a scholar or poet, for the benefit of gods and mortals alik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A standard philosophical, (philos-sophia: literally "lover of wisdom"), definition says that wisdom consists of making the best use of available knowledge. As with any decision, a wise decision may be mad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citation needed]. The technical philosophical term for the opposite of wisdom is folly.[citation needed]

In his Metaphysics, Aristotle defines wisdom as knowledge of causes: why things exist in a particular fashion.

In addition to experienc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other avenues to gaining wisdom. For example, Freethinkers and others believe that wisdom may come from pure reason and perhaps experience,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it comes from intuition or spirituality.[citation needed]

Beginning with the ancient Greeks, European culture associates wisdom with virtue. Metis and Athene are associated with wisdom from earliest times. For example, many philosophers talk about the virtue of wisdom in relation to courage and moderation, and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wisdom (Prudence) stands with justice, fortitude and moderation as one of the four cardinal virtues. Plato's dialogues mention the virtue of wisdom, as knowledge about the Good and the courage to act accordingly. The Good would be about the right relations between all that exists. The Good, as a Platonic Form, would involve the perfect ideas of good government, love, friendship, community, and a right relation to the Divine. Perhaps the search or love of wisdo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proven claim. Socrates only claimed to know that he did not know, but this he was very certain of, and he showed the many contradictions in the claims of his fellow citizens[citation needed].

Holists believe that wise people sense, work with and align themselves and others to life. In this view, wise people help others appreciate the fundamental interconnectedness of life[citation needed].

Nicholas Maxwell, a modern philosopher, argued that the basic aim of academic inquiry ought to be to seek and promote wisdom — wisdom being construed to be the capacity to realize what is of value in life for oneself and others, wisdom thus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know-how, but much else besides.

Wisdom is the goal of philosophy. Philosoph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reality, and how we should live in the light of reality. Genuine wisdom therefore requires achieving this kind of understanding. Anyone who discusses wisdom without having clear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is 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





1.Sternberg, R. J. (1985).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607–62.
2.Brown, S. C., & Greene, J. A. (2006). The Wisdom Development Scale: Translating the conceptual to the concret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7, 1–19.
3.Eri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pp. 140–41). New York: Norton.
4. Hall, Stephen S. (May 6, 2007), "The Older-and-Wiser Hypothesi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61,
5.Hall, Stephen S. (May 6, 2007), "The Older-and-Wiser Hypothesi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62,
6. Peterson, Christopher; Seligman, Martin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6. ISBN 0-19-516701-5.
7.a b c Harter, Andrew C. (2004). "8", in Peterson, Christopher and Seligman, Martin E. P.: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1-196. ISBN 0-19-516701-5.
8. a b Orwoll, L.; Perlmutter, M. (1990). in R. J. Sternberg: Wisdom: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0-177. ISBN 0521367182.
9.Dhammapada v.256
10.Dhammapada v.257
11.Dhammapada v.258
12.Dhammapada v.268-9
13.a b Faulkes, Anthony (transl. and ed.) (1987). Edda (Snorri Sturluson). Everyman. ISBN 0-460-87616-3
14.Larrington, Carolyne (transl. and ed.) (1996). Poetic Edda. Oxford World's Classics. ISBN 0-19-283946-2
15.MAXWELL, Nicholas.
Freduci Philomathis,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wisdom?", Journal Behind the State of the Art, Maybell, Colorado, 2006, p.1.



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Wisdom

我的看法:wikipedia以心理、宗教及哲學三面向來討論智慧涵蓋之意義;
一、在心理觀點部分:學者將智慧解釋為一複合式的概念,智慧(wisdom)所涵蓋範疇較智力(intellgence)更為廣泛,包含理解能力、覺察能力、敏銳度也必須同擁有靈性,而後加上Lawrence Kohlberg闡述,符合道德價值觀的問題解決能力更成為智慧的內涵。
二、在宗教觀點部分:聖經、猶太等皆將智慧視為對上帝或對神的敬畏和恐懼,東方佛教中則將智慧定義為是非對錯分辨的精神,態度及人格特質的培養是為東方宗教中所定義之智慧的展現。
三、在哲學觀點部分:希臘哲人時代,從形上學派典來解釋智慧,現象場的存在及特定的問題解決模式成為智慧培養的重點;哲學是由「愛與智」所構成,智慧是哲學的根基,也是哲學的目標。
總結:智慧除了能力的提升,愛、倫理及道德等情義目標更需成為現代教育中培養學生智慧的重點教學目標。

bananafish006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
20978D010 林耕宇
◎智慧的三種定義

一、智慧的定義
人擁有著多元的能力,單一的文章或是IQ能力,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能力或 智慧 之指標。哈佛大學的高德納教授提出人類至少有七種 智慧 ,再將幾項重要的「智慧」包含進來,共十二種:
(一)語言智慧:即溝通、閱讀及寫作的能力;
(二)邏輯及數學智慧:類似電腦CPU中的ALU即算術邏輯部門;
(三)空間或視覺智慧:對空間或感官視覺有相當的敏銳度;
(四)運動智慧:掌控肢體並能發揮淋漓盡致的能力;
(五)音樂的智慧:創作各種音樂或表演音樂藝術的能力;
(六)人際關係智慧:處理人際與公共關係之 智慧 ;
(七)內省智慧:洞悉心靈,透視潛能,探索宇宙及人生之能力;
(八)選擇智慧:知識的競爭力會隨著社會變遷而轉變,選擇知識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九)學習智慧:知識經由學習而得,學習的方法之效率與智慧將影響學習的效果
(十)運用智慧:學習知識很重要,運用知識更重要
(十一)萃取智慧:從資料中分析歸納萃取出資訊或知識的智慧 ;
(十二)創意智慧:創意、靈感的出現,改變了世界。
〈莊淇銘 (2005) 十二種智慧 國民教育 46卷1期〉


二、智慧的定義
智慧(wisdom)在西方哲學從Socrates以來一直被討論。自從心理學於十九世紀末期從哲學獨立出來之後,或許是因為行為學派以及智力測驗與 IQ觀念的倡行,「智慧」此一概念在 1970年代以前只約略出現於 Erikson(1968)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在 1984年之後因研究高齡者智能發展研究而漸受矚目,到1990年代後期智慧的議題又因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被鼓吹而更受重視(Baltes & Staudinger, 2000)。目前各家理論蜂湧而出,學者們各自主張以不同的方法來研究智慧。大體而言,心理學探討智慧的文獻大約可就其對智慧所下的定義分為四類:
(一)智慧為個人特質或能力
(二)智慧為人類在經歷人生階段後所發展出的高層認知結構或是心理自我強度
(三)智慧是人類文化中所有生命的實用知識的集合
(四)智慧為一系列在現實生活中所展現的歷程。
〈楊世英 張鈿富 楊振昇(2006) 智慧與領導的關係:探究透過領導展現的智慧
教育政策論壇 ,第9卷第4期,120-123〉
2.「智慧」
◎智慧的重要性
面對「智慧」,很少人會質疑它的重要性。然而,因為智慧這個概念在日常生活被廣泛地被運用,因此在定義上難以精準地界定;心理學界一直到近年來對人類智能更深入地探究之後,對智慧的討論才逐漸地熱絡起來。到目前為止,雖然心理學家對智慧的定義仍然眾說紛紜,但是大多認為智慧是追求美好生活,提升生命品質,增進文化與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Assmann, 1994; Holliday & Chandler, 1986; Kekes, 1983)。光是有聰明及創意或許仍然不足以使人擁有美滿的人生。心理學家們回顧傳統智力理論發展的過程,才逐漸明白那些曾在智力或創意測驗上叱吒風雲的悍將,並不全然如一般人所預期地,能將其過人的腦力適當地用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增長自己的過程中,或是助益他人。智商極高的資優生很有可能在後半生沒有太大的成就;有些入學考試中的榜首並無法成功地從知識消費者轉變成傑出的知識生產者(Sternberg, 1996);有些人雖具有超人一等的才華,卻因不能妥善處理生命中的人、事、物,而落得一生悲涼,甚而早逝。反觀之,一些真正對世界有所貢獻的人,如德瑞莎修女,似乎並沒有傲人的智力商數或是創意成績( Chawla, 1992)。因為上述的發現,近年來探討人類才智的學者也多把焦點轉往對人生事件的處理上。 Howard Gardner(1999)的個人智能( personal intelligences)與存在智能(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Peter Salovey與John Mayer(1990)的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Nancy Cantor與John Kihlstrom(1987)的社會智能( social intelligence),以及 Robert Sternberg(1985)的實用智能( practical intelligence)都是明顯的例子。然而,根據這些學者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聰明才智在運用至極時,雖能大大地增進個體的生存能力( adaptability),卻不一定於他人、社會有益( Gardner, 1999)。凡此總總,都促使我們再度深思人類聰明才智的極限與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智慧的重要性。
◎何謂智慧?
智慧( wisdom)在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底以來一直被討論。自從心理學於十九世紀末期從哲學獨立出來之後,或許是因為行為學派以及智力測驗與 IQ觀念的倡行,「智慧」此一概念在 1970年代以前只約略出現於 Eric Erikson(1968)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在 1984年之後因研究老人智能發展研究而漸受矚目,在
1990年代後期又因正向心理學被鼓吹而更受重視( Baltes & Kunzmann, 2003; Baltes & Staudinger, 2000),目前各家理論蜂出競作,各自主張以不同的方法來研究智慧。大體而言,心理學探討智慧的文獻大約可就其對智慧所下的定義分為四類:
(1)智慧為個人特質或行為特徵;
(2)智慧為人類發展正向的結果;
(3)智慧為重要生命知識之專精;
(4)智慧為包含一系列歷程且能發揮正向影響力的生命現象。
〈楊世英 (94) 當創造與智慧相遇:台灣華人文化中創造力與智慧的關係 教育資料集刊第30輯,49-57〉

◎我的看法:
在「莊淇銘 (2005) 十二種智慧」文中所指智慧,約略將生活中所應用各種生活智能分門別類後將其歸為12大類,個人以為此種分法過於挶限並不能將智慧完全所分別。當人們在口語的敘述中,形容一個人「有智慧」和一個人是「聰明」所涵蓋的的範圍是有所不同,換另一個角度來說智慧可以將「聰明」涵蓋於其中,反之卻不可行。此外,形容小孩子不會以智慧一詞而是以聰明來代替,因認知上前者並不等同於某方面的專精或突出表現,經驗的累積、審慎的判斷甚至適當的言語運用等都可算是智慧的表徵,這些並非可運用數據可以測量得出,也因此智慧除了是抽象表徵之外,更是生命經驗的累積後而產出的一種自我思考,並將自我價值觀與外在條件相對應後最適宜的體現。

李美嬌 提到...

教政所學行班碩一 學號:20978D012 姓名:李美嬌
智慧的定義一:
1、智慧是由「體驗」而來,智慧是無法「傳授」,必須自行體驗,選擇合宜的楷模做為參考。
2、智慧是指一種心靈的通達明悟。
3、智慧是指人對自己及宇宙人生的一種看法及了悟。
4、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智慧是知道自己的無知。
5、把所學消化(損)融會貫通,再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以此觀點去看世界、看人生。那就是智慧。
參考資料 http://hing.homeip.net/hing/FAQ/FAQ7.html
我的看法:綜合以上敘述個人認為智慧是意指透過心靈的領悟及體驗的歷程,也可說是待人接物及自我修養的一種經驗,產生對自己及宇宙人生的觀點。
智慧的定義二:
瑞士的兩位物理學家Joseph Wakeling與Per Bak對於智慧的定義是智慧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必須考慮為物理現象。對智慧進行定義時,不能忽略生物體的環境,甚至生物體自身都需列入考慮。一個生物體的智慧僅僅與其如何解決環境加諸於其上問題的能力有關。這種理論違反了傳統觀念,舊的想法認為心智與身體相離,或著認為吾人可以製造一部像人類一般思想的電腦,而無須擁有相似的實體環境或軀體。 (物理學家對智慧的定義‧HCC‧2001/11/05)
我的看法:人的智慧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必須把生物體列入考慮;心智與身體並存才有體驗的歷程,就可以將事情處理的"圓滿"的能力。
智慧的定義三:
「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閱讀得多,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商業週刊第 985 期 2006-10-09)(資料來源:Zoe & Sean's 部落格‧http://blog.yam.com/sean1968/article/6301323)
我的看法:腦部神經會越連越密,越觸類旁通,更有創造力,發展更多元的智力,整合運作而成智慧。

山中傳奇 提到...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
學號:20978D023
姓名:吳景泉
◎比奈和西蒙(Theophile Simon)來說,智慧是:判斷力,或稱為理智判斷、實際性和自動自發性,是使一個人適應情境的基本能力。準確的判斷、完全的了解、正確的推理,是智慧的主要行為。認為智慧的思考有三個主要的成分:方向(direction),適應(adaptation)和批判(criticism)。”方向”包含知道什麼是該做的,如何去做它。當我們需要去加兩個數字時,我們會給自己一序列的指示該如何去進行它,這些指示就形成思想的方向。”適應”指的是選擇和監控我們做事時的策略。在解決問題時,我們一般都會有好幾個方法,有些比較好,有些比較不好。適應力強的人會選擇比較好的策略,而且在做的過程都會監控進展,以確定這個策略有發揮它的功效。”批判”(或稱控制)是我們批評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能力,我們不但要能知道自己做得很好,也要能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才能改變行為來增進表現。

http://www.ylib.com/search/qus_show.asp?BookNo=A3214活用智慧。 (2008/09/29瀏覽)

◎ 迦納(Gardner)將智慧定義為:「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遭遇問題的能力」,「提出新問題來解決的能力」和「對自己所屬文化做有價值的創造及服務的能力」(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7,引自張世忠),並且提出了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音樂、人際關係、內省及自然察覺等八種智慧(黃琡惠,民90)
http://www.mia-iq.com.tw/blog/index.php?mode=detail&id=37 什麼是多元智能 (2008/09/22瀏覽)

◎智慧是生命的亮光,智慧是人類生命的精華。
根據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1997, p.1533)的解釋,智慧是一種正確判斷的力量,是建基於知識、經驗、瞭解等能力。在Sternberg(2000,p.637)的定義中智慧是內隱知識的應用,為達到公益(common good)的價值目標(Wisdom is defined as the applic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as mediated by values toward the goal of achieving a common good through a balance among multiple.)

http://mobile.onmyown.tw/Epaper_Temple.aspx?eid=218好讀移動報(2008/09/29瀏覽)

縱上所述,每位學者對智慧的定義,都和實際生活有所契合,認為〝智慧〞是一種認知與反思的能力表現。迦納(Gardner)的定義是把〝智慧〞再細分成八種向度,每個向度反應綜合都和比奈和西蒙(Theophile Simon)及韋氏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1997, p.1533)息息相關,迦納的解釋能夠符應大多數人的期待。透過與環境、生活、個體等的互動,所衍生的行為與思考模式,經由反思獲得更深的理解,適應並妥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及任務,是本人較能接受的的一種定義。